李贤楔:一裘白衣加身 带万众安康
李贤楔,男,1982年12月出生,湖南新宁人,农工党党员。2006年从医学院毕业以来,一直在津市市人民医院儿科临床第一线工作。踏实认真、朴实无华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;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是他的工作信条;学无止境、不断进取、做一名好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。13年的工作生涯中,他走出了一串闪光的足迹,2014年被评为市十佳医务人员及十佳学习标兵;2014年5月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章;2015年2月评选为“医院年度感动人物”;2017年被评为津市市最美医生;2018年2月,被津市市人民政府记一等功;2018年5月被评为常德市先进工作者;多次荣获单位“先进工作者”光荣称号。曾被多家媒体采访及报道。近日,一张边打针边工作的新闻图片报道传遍各大媒体网络,深受广大职工及患者的赞扬和爱戴。在成绩和荣誉面前,他没有骄傲自满,而是更加激励他一路向前。
一、不怕辛苦,甘于奉献
作为一名儿科医生,节假日休息成了一种奢求。他是一名外地人,每年春节,同事们都回家和家人团聚去了,他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。因为,春节期间也是医院最忙、患者最多的日子。这么多年,他没有回老家过一次年。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而每年的大年三十,他只能给快70岁的父母打个电话,告诉他们明年一定回家过年。但这句承诺到现在也没有兑现。2014年9月27日,妻子宫外孕大出血,在长沙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。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晚上9点,他正在上夜班,当时正在抢救一名早产儿。科主任知道这个消息后要求他立即赶往长沙。但手中的这个患儿怎么办?他内心痛苦挣扎了一番后,还是决定先抢救患儿。待患儿各项指标平稳后已是深夜23点30分,他这才急急忙忙赶往长沙。在照顾妻子的三天里,很多患儿家属打电话给他,说要等他回来就诊。他想到患儿家属焦急的样子,第四天,他就回到了工作岗位。2015年8月,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长时间休息不好,他患上了腰间盘突出,这给他的行走带来巨大困难,但他依旧坚持坐诊,直到9月25日才进行手术治疗。当时体内置了4颗钢钉。医生嘱咐他至少休息3个月,但得知科室病人多,同事们工作强度太大,在手术2个月后,他带着硬硬的护腰带又回到了工作岗位。由于恢复不好,留下了严重的手术后遗症。现在每次给患儿体检时,他只有单膝跪地才能支撑住他的身体。今年一月份,科室两位医生请假有事,他一个人要完成三个人的工作。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,他突然晕倒在病人面前。朋友们都劝他,身体是自己的,不要那么拼命。他说他也想休息,可是,病人更需要他......
二、用心前行,健康使者
他给患儿家属留电话号码的初衷是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咨询他,然而,他的手机号码现在却成了热线电话,但每一个电话他都会耐心接听(除上班外),耐心讲解,直到患儿家属满意为止。好几次,凌晨4点还接到患儿家属的电话,但他从没有一丝的不耐烦或不满。十多年的工作体会,他深深理解患儿家人那种焦急的心情。他的微信好友两千多人,基本上都是患儿家属。他们经常给他留言,咨询患儿护理方面的知识,他都一一耐心回答。工作之余,他还会写一些科普文章发给家属们学习。他深知疾病不是靠治,重点在防。几年来,他在火花幼儿园、一完小、二完小、图书馆举行了15次公益讲座,将他所知道的育儿方法传授于家长。因此,他和很多家属都成了朋友。在家属一传十、十传百的信息效应下,很多外地的病儿都来找他就诊,让他很有成就感,同时也更增强了责任感。
三、坚持三最,体现小爱
从事医疗工作者大多人不愿干儿科,烦、吵、苦、累、收入少,工作风险大;病人家属要求高,不理解;责任大、压力强,是儿科工作的真实写照。面对如此特殊的工作,做为儿科医生,更需要韧性、耐心、细心、包容心和强烈的责任心来战胜所有的不利因素。工作中一方面给患儿家属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,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专业素质,把每一位患儿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照顾。每天查房时,除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认真、细致的诊断和观察,还以谈心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,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困难,耐心地一一作出解答,使家属消除后顾之忧。在日常工作中,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,即:“三最”。一是最短的住院日。如何用最短的住院日来解决病人的痛苦,是他一直思考并探索的问题。因此,每当遇到疑难杂症病儿,他都会对病情进行评估,拿出具体的治疗方案,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未雨绸缪,做好充分准备,将隐患问题解决至萌芽状态,以最大努力让患儿们尽早康复出院。二是合理的医疗消费。他认为,让病人少花钱、花小钱治好病,是一名合格医生能力的一种体现。因此,在执业过程中,他严格要求自己,控制好手中的笔,不该看的部位不看,不该开的药不开,尽量减少患儿的治疗费。三是最佳的医疗服务。任何患者从就诊、住院、出院到院后康复,都希望得到医院全方位的优质服务。李医生深谙患儿心里,所以,如论是患儿诊中,诊后,还是院后康复,他都尽量亲力亲为,给患儿提供最贴心、最实用、最方便的医疗服务,让他们从心里感到安心和踏实。
四、抢救患者,抚危济困
2014年4月,一天他上白班,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一个小男孩前来就诊。当时患儿已经发热5天了,在外院治疗效果不好转来的。当时考虑患儿病情复杂,他建议住院治疗,并告诉老奶奶住院预交费用是500元。当时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,打开里面全是一块、五块的零钱。老人一边数钱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怎么办?怎么办?这个月的生活费也没有了。然后,老人为难地对他说“医生,这是我全部的钱,只有220元。先让小孩住进去,我再想办法,好吗?看着满头白发的老人,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孩子,他还能说什么呢?第二天查房,老人在他面前哭泣,说孩子爸爸妈妈早就不在了,靠她一个人捡垃圾带养孩子,这次生病已经花了几百元了。他当时想也没想就将自己口袋里的钱全掏给了老太太。他说您先拿着,不够咱再说。正是这些钱,一直支撑到患儿出院。去年,一个患有克隆恩病的5岁小女孩前来就诊。克隆恩病是一种罕见的病,目前国内尚未有好的治疗方法。因为这个病,家属到处就医花光了所有的积蓄。此次,患儿病情再次复发,无奈之下,家属只好把女孩弄到津市人民医院儿科。他不想耽误女孩病情,建议病人去上级医院。但家属却想放弃治疗,因为实在承担不起巨大的治疗费用。得之情况后,他竟发动全科医护人员现场捐款,当时就捐到了7000多元,解决了患儿的燃眉之急。在工作生涯中,很多家属对他表示感谢,会给他红包,他都一一婉拒,实在不能拒绝,他就上交医院,或以住院费的形式返给患儿。
五、钻研业务,临床实践
随着医疗卫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,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来多,各种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越来越复杂和困难,现有理论知识无法满足临床要求。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,尽可能极快地治愈患者,减轻病痛,他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班、新业务讲座等。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他被选派到湖南省儿童医院进修学习。学习期间,他一边独立当班收治患者,一边以其他人几倍的时间钻研理论知识,深刻领会和掌握科学的诊治方法。期间他主动向专家和老师求教,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活动,不断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,以高标准、严要求适应院方环境。经过一年的努力,他扎实地掌握了儿科常见病、多发病的最新诊疗技术。进修回来后,他积极开展新业务,学以致用、大胆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活动中。此外,为了更好地关爱小患儿的生命健康,他不断勤勉努力,订阅专业杂志,加班加点学习掌握电脑技术,了解医疗新动态、新技术,指导带教住院医师完成临床医疗工作,每年抢救诊治危重病人达100多人次,诊治、主管患儿达1000多人次,多次参加死亡及疑难危重病人的病历讨论。
六、精益求精,认真负责
“我的医术高一点,病人的痛苦就会少一点”。在他看来,光有为患儿解除病痛的美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,才能真正给患者带来福音。因此,11年的工作中,他不断钻研业务,哪怕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也从不放弃。都说“宁看十大人,不看一小孩”,往往十个病儿的费用不抵一个大人的费用,在工作中儿科医师比其他医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。小儿科是“哑”科,医生要通过对家属的询问,一点一点搜集病情信息,对病儿细致入微的观察,一点一点捕捉病情变化,才能进行准确的诊断。一次,有个病儿发热四天,皮疹全身,诊断不明,阻碍用药。第五天发现病儿肌注部位的皮疹比其它部位的皮疹明显,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临床一种少见疾病——川畸病,立即指导护士抽血检查并得到验证,及时用药,为患儿赢得了最佳治疗时间,而且很快治愈出院。
有一种工作像如履薄冰,有一种态度叫无怨无悔,有一种医德叫悬壶济世。津市市人们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李贤楔,用兢兢业业的职业操守,为患儿搭建起一座绿色的生命通道,用爱心、细心、耐心诠释着“医者父母心”这个永恒的主题。在探索患儿最佳治疗中,他甘愿永远做一名跋涉者。